就在9月30日,为深入了解会员企业在一系列政策“组合拳”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后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和意见建议,全联房地产商会召开了行业发展交流会,并提出了五条倡议,包括积极响应政策号召、把握销售“黄金窗口”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、加强行业自律和推动行业交流。
将领临阵领盒饭,出师未捷身先死,这让人不由得想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:李牧。
当李牧的死讯传来时,赵人反响不一,有人愤恨,有人庆幸,有人不安,也有人惋惜。从朝堂到市井,人们都热切地讨论着:李牧究竟是不是反贼?他又死于谁人之手?
兵凶战危之时,国之干城身死功灭,这对赵国意味着什么?对天下大势又意味着什么?
或许李牧命运复杂,或许他曾犯过错,但他也曾率领赵军将士浴血奋战,重创秦军。他的死,对时局影响深远。或许更多的事正在酝酿之中……
李牧,秦灭赵战争中的关键人物。面对秦国发起的灭国之战。李牧曾屡次击败王翦,拱卫赵国7年之久。如果照此态势打下去,很可能会瓦解秦军攻势,并导致秦国统一战争就此终结。
可李牧最终功败垂成,死在了火线上。
李牧死,赵国亡;赵国亡,六国灭。
关于李牧的死因,有人说是功高盖主,有人说是拥兵自重,也有人说是陷入内部纠纷。可这些问题在王翦身上同样也存在过,但人家却能够功成身退,片叶不沾身。
同样出色的将领,结局却截然不同。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其所面对的内外环境问题。
展开剩余92%事实证明,当面对强敌时,绝不可高估其道德底线。
李牧和数十万赵军将士浴血奋战,花费多年构筑起钢铁长城。可秦国利用已有矛盾,仅花点小钱,就收买了郭开、春平君、赵悼倡后等人,轻易将李牧和他的防线撕得粉粹。
名将李牧
统一六国战争,极有可能被李牧终结
假如穿越回战国末年的赵国,你会发现形势有多危急:
经过了长平之战、邯郸之战多次消耗,赵国已元气大伤,军队规模大不如前。
屋漏偏逢连夜雨。公元前231年,赵国代地遭遇了地震,之后赵国全境发生旱灾,罕见的大饥荒也随之而来。当时民谣唱到:“赵人哭,秦人笑。如不相信,请看地里长不长苗。”
此时,赵国国力已经接近油尽灯枯。
秦军本想乘虚而入,一举轻松将赵国灭亡。可偏偏赵国有李牧。只要李牧在,秦军死活就赢不了。
并且,按照当时战况,秦统一六国战争,还极有可能会被李牧终结。
一、李牧多次重创秦军
李牧有多无敌?他已然给秦军造成了心理阴影。
1、宜安之战
公元前233年,秦将桓齮率军由上党往东,攻占了赵国的赤丽、宜安两城,向邯郸挺进。
秦王嬴政对这一仗寄予厚望,特意跑到黄河以南地区去督阵。
赵王迁急调李牧带着驻守代地的边军南下迎战秦军。
这一战,李牧以逸待劳,率不足20万赵军,彻底歼灭了30万秦军,桓齮仅率少数亲兵突出重围。
这次大捷后,李牧因功被赵王封为武安君。
2、番吾之战
公元前232年,不甘心失败的嬴政再度发兵40万进攻赵国。
这次秦军两路大军分别从南北两面发起攻击。南路军从南面威胁赵国首都邯郸;北路军途经太原,沿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。
李牧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,采取“先北后南”的战略,先给番吾秦军以沉重的打击,接着跟踪追击,驱逐秦军退出赵境。而后,李牧立即挥师南进,锐不可当。漳河沿岸及上党等地的秦军纷纷撤退,不敢应战,赵军最终击溃秦军。
强大的秦军,竟然在李牧的反击下,由攻势转为守势。
番吾之战中秦军战败的消息传来,秦王政极为震惊,急召文武近臣商议对策。王翦由此被派往秦赵战场救火。
赵军战斗力爆表
二、李牧逆袭打败王翦、杨端和
公元前231年赵国的大灾,让秦人看到了希望。
于是嬴政派出了最顶尖的将军:王翦和杨端和。
这场战国名将的对决,可谓是空前绝后。王翦和杨端和的兵力之和约30万左右,李牧兵力在15万左右。秦军人数是赵军的两倍。
秦军攻势十分致命,搞不好会让赵国首尾难顾:
王翦先是率领20万秦军从井陉突破,自北向南攻打邯郸,一路平推。然后由杨端和率8万秦军由南向北进攻。
如果赵军主力迎战王翦,那么杨端和就可以迅速接近邯郸并发起攻城,打赵军一个措手不及。如果赵军主力在邯郸附近与杨端和交战并被拖住,那王翦大军就能顺利南下与杨端和军会师,把邯郸围起来。
这两路,哪路都不好惹。杨端和,多次进攻魏国和赵国,还不知道输字怎么写。而王翦更是战国四大名将,武力值逆天。
而赵国呢,只有一个李牧。
此次防守战由此达到了地狱难度。
可李牧从容不迫地应对:
他让副将司马尚带兵到邯郸南边,凭借漳水和赵国南长城构筑起防线。而自己则率主力北上迎战王翦。
李牧的战斗力果然彪悍,一到战场就将王翦打了个大败。
武安君至,使韩仓数之曰:“将军战胜,王觞将军。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,当死。”(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)
从这段记述中可得知一个信息:李牧当时身处北面战场,肯定是击败了王翦。而赵王还专门接见并敬酒,可见哪个平台可以买股票这场胜利战果空前,意义非同寻常。
而在南边邯郸城外,司马尚按照李牧所交代,筑垒固守,避免仓促决战。这让杨端和没法发挥出自身水平,只能望城兴叹。
北边大胜,南边固若金汤。照这种形势来看,李牧应该又一次掌握了战场主动权,赵军已经隐隐有了获胜的趋势。
王翦鸭梨山大
三、秦国的统一战争,极有可能被李牧终结
秦军其实对围攻邯郸有心理阴影。
一旦秦进攻邯郸失败,会有几种可能:1、秦国被赵国击退;2、秦国久攻不下,被赵国请来援兵击退。3、秦国久攻不下,被魏楚等国偷袭。
公元前257年,秦昭襄王发动邯郸之战时,就碰到了援赵的诸侯联军,秦军惨败。秦国不得不在随后二十多年里转为守势。
嬴政这次伐赵若再失败,将导致秦国转攻为守,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元气。到那时,秦国的运气可能就不会那么好了:
嬴政死于公元前210年,也就是19年后。
嬴政死后,如果胡亥继位,秦国别说统一六国,估计自身安全都难以保障。
那么,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,很有可能止步于赵国。
秦始皇的野望
李牧的“原罪”
人的精力有限,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完美无缺。特别是那些天才,在某一领域可以登峰造极,但在其他领域可能连常人都比不过。所以对人才,不可苛求完美,所谓“用人如器,各取其长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李牧同样如此。虽然他在战场上所向无敌,但却有着太多的缺点甚至污点。
一、有个在秦国当太傅的爹
李氏先祖李兑,参与了逼死赵武灵王的沙丘之变,后来曾任赵国相国。
李兑的儿子李跻,生了两个儿子:李云、李恪。李恪的儿子李洪,任秦国太子太傅,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。李兴族之子李昙,在赵国做官,后又入秦,任御史大夫。
此后,李氏家族便花开两朵,分别在秦赵两国发展壮大。
李昙有4个儿子:崇、辨、昭、玑。长子李崇,任陇西守,封南郑公,定居秦国。尤其值得注意的便是四子李玑,他曾任秦国太子太傅。而李玑的二儿子便是李牧。
这样就带来一个隐患:赵国的儿子会不会临阵通敌,向秦国的爸爸投降?
二、拥兵自重的军阀
李牧在北方代地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。军事上的胜利,让李牧争取到更多特殊政策:
在军队驻守的代地,李牧不仅能够任命官员,财政收入都为他的军队所得。李牧则拿上这笔钱,重赏将士,广收人心。
这让李牧在代地拥兵自重,具有了军事割据的雏形。
三、陷入权力纷争
赵王迁之母,本是个下海舞女。可赵悼襄王对这个舞女十分宠幸,以至于后来将公子嘉的太子之位转给了迁。
李牧曾极为反对换太子。显然李牧是公子嘉的支持者。
要不是李牧军事才能突出,且秦军即将兵临城下,赵王迁早就让李牧下课了。
赵国唯一可依赖的雄师,居然掌握在政敌手中。对于赵王迁而言,这是不容忽视的巨大风险。
特别在秦军进攻赵国时,更是传来一个可怕消息:公子嘉逃到代地去了。
代地,可是李牧的地盘啊。两人要是一会合,军队转而听公子嘉指挥,赵王迁立马就会成为光杆司令,王位难保。
赵王迁若要深究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,就足以让李牧死无葬身之地。
对这些疑点,应该辩证地看:如果李牧真有异心并采取了行动,赵王迁在即位后的七年时间里,就应该早早地就拿到证据,将李牧绳之以法。又何至于临战前让他带病上岗?所以所有疑点,只能归于“莫须有”。
既然是“莫须有”,就是查无实据。
那问题就来了:难道李牧在与秦军作战的短短几个月之内,会突然心性大变,换了一个人?
说李牧功高盖主不得不除,那秦国的名将王龁、王翦、司马错等人,功劳就比他小了?人家秦国为什么能够稳住局势,平衡各方利益,从没临阵死过将领?
事实上,在某些滤镜的加持下,李牧的所有“莫须有”的问题都被放大,并逐一爆发了。
他突然成了万民唾弃的罪人。
李牧本就不完美
浴血奋战难挡唇枪舌剑
眼看秦军形势不妙。被逼急眼的秦王,使出了独门秘笈:第五纵队。
可怜十几万赵军将士浴血奋战,竟然败在了带路党的一番花言巧语下。
一、强大的渗透能力
秦国的渗透能力,相当强大。
尉缭入秦之初,就对秦王提出建议,对敌对诸侯各国,“赂其豪臣,以乱其谋”:
愿大王毋爱财物,赂其豪臣,以乱其谋,不过亡三十万金,则诸侯可尽。(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第六》)
这个策略得到间谍专家李斯的继承和发扬。
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。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,厚遗结之;不肯者,利剑刺之。离其君臣之计,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。(《史记·七十列传·李斯列传》)
这样秦国的间谍策略初步成型:谋士游说——重金收买精英——刺客重点打击——猛将统兵进攻。而这四个步骤的中心,就是破坏山东六国的统治秩序,从而为秦军的军事进攻创造有利的条件。
事实证明,秦国的这套做法,相当好使。
当下,一个解决李牧问题的行动便迅速展开。
主导人是春平君。他是赵国公族,曾在秦国做人质多年,后被秦国买通,成为赵奸。
他决定从赵国的内部矛盾切入。
赵悼襄王死后,赵悼倡后当权,宠信郭开、韩仓等佞臣。
李牧对外作战屡战屡胜,已经达到了功高盖主、功高不赏的地步。这不仅盖过了其他贵族功臣的风头,还让赵悼倡后、赵王感到有些不爽,小人们便开始兴风作浪。
只是因为形势危急,仅靠李牧力挽狂澜,不好对其下手罢了。
当务之急,是春平君得让赵王下这个决心。于是他开始接近赵悼倡后,并随之与其勾搭成奸。
二、带路党逆转乾坤
春平君想方设法讨好赵悼倡后,时不时就对其发起金钱攻势,几轮下来,赵悼倡后差不多就对春平君言听计从了。
虽然赵悼倡后被拿下了。但扳倒李牧的事总不能让太后去干吧?还需要有个实施者。
郭开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有句话说得好:“战国四大名将何足道哉?仅凭郭开一人,就干掉了其中之二。”
老将廉颇曾因不满赵王换将的决定而出走魏国。后来赵王派使者到魏国探望廉颇,想召他回国。郭开曾与廉颇有仇,便让使者对赵王说廉颇坏话,让赵王以为廉颇年纪大不中用,让一代名将从此被雪藏。
所以郭开嫉贤妒能,且见钱眼开,绝对可堪“大任”。
果然在春平君的重金贿赂下,郭开沦陷了。
于是春平君+赵悼倡后+郭开的倒李组合便成立了。
郭开率先发难,向赵王迁谗言陷害李牧和司马尚谋反,准备与秦军里应外合攻灭赵国。
随后赵悼倡后充当二传手的角色,在赵王迁面前添油加醋地拼命诋毁李牧。说什么李牧、司马尚勾结秦军,准备背叛赵国。
赵王迁本来就对李牧心有不满。在郭开和赵悼倡后再三鼓动下,终于下了铲倒李牧的决心。
可搞垮了李牧,秦军怎么办?
没事,赵军不已经抵抗多年了吗?换个人他就守不住了?
赵王迁于是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和司马尚的位置,并将李牧诛杀,将司马尚免职。
李牧作出了唯一的反抗,便是紧握军权抗命不从,但还是没能逃过赵王迁布下的圈套,最后惨遭斩杀。
李牧之死
结语: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
李牧一死,接下来秦军便势如破竹。
公元前228年,王翦大破赵军,杀赵葱,俘虏赵王迁及颜聚。
公元前222年,王翦之子王贲灭代,俘虏公子嘉,赵国最终灭亡。
秦国只不过花费千金,买通了几个小人,便轻松达到了目的。可怜李牧多年苦心经营,只在须臾之间,一切便彻底付诸东流。
春平君、赵悼倡后、郭开这些带路党,失去了责任和担当,只为个人利益谋。这些公知精英,身为赵国人,不仅不救赵图存,却反过来诋毁、诬陷爱国者,吃里扒外成为带路党。他们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而这对于当权者也带来了深刻启示: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。
要大胆起用那些有能力、有担当,特别是有民族和国家情怀的人。
制定公平均衡的赏罚和用人机制,用合理的制度来约束权力,管住人。
同时,也要有容人的雅量。楚汉战争时期,韩信占领齐地后要挟刘邦封王,刘邦以大局为重满足了韩信要求,从而争取到战胜项羽的重要力量。
否则先是委以重任,而后又百般指责和边缘化,只会导致自毁长城的结果。
当然亡羊补牢,为时未晚。“天生一世之才,自足一世之用”,只要能够及时起用合适人才,也不难补上窟窿,稳住阵脚。
可见,李牧之死,在当今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参考意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