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6年,毛主席逝世,举国哀痛。许世友和其他开国将领纷纷奔赴北京,参加主席的追悼会。追悼会结束之后什么是股票的杠杆,叶剑英喊住了许世友。
叶剑英问了许世友一个问题,“还能指挥南京军区吗?”许世友没有正面回答叶剑英的问题,而是用一句“司令是我保镖”答复了叶剑英。
这句话是什么意思,为什么许世友会这样回答叶剑英呢?
许世友和聂凤智
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需要先弄清楚,“司令”是谁。司令名叫聂凤智,他和许世友曾经是上下级,后来通过战场上一次又一次的合作,最终磨练成为最亲密无间的战友。
许世友的入党时间要比聂凤智早不少,所以在日常工作中,许世友经常会给予聂凤智一些指点。
许世友是河南新县人,聂凤智是湖北黄安县人,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起初并不熟悉,起初二人只是普通的战友,因为在胶东抗战时期多次配合,因此二人越来越熟悉,成为事业上的好战友,生活中的好兄弟。
展开剩余91%许世友和聂凤智日常作战和日常生活当中之所以能够这么合拍,其实是因为二人脾气相似,思考的方法也极其统一,在彼此身上,二人都能找到共鸣。
茫茫人海中,相遇是缘分。能遇到一个如此对自己胃口的好战友,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。
虽然许世友是聂凤智的上级,可一旦面临棘手的事情,许世友也更愿意询问聂凤智的想法。
许世友是个暴脾气,每次许世友发火,周围的人都不敢吭声。每当这时,只有聂凤智敢“虎口拔牙”,不仅敢说话,还敢开玩笑。
某次战役当中,因为各种原因,导致我军处于劣势,在战场上节节被逼退。负责这次战争的刘涌、孙端夫师长因此十分难过。
除了难过,二人还有一点比较担心:战场失利,面对上司许世友的时候应该如何交代呢?
果然,得知刘涌和孙端夫节节失利,本身脾气暴躁的许世友果断开骂,刘涌和孙端夫无计可施,一边挨骂,一边把求救的目光看向了随同在侧的聂凤智。
聂凤智心领神会,很快就找了许世友不说话的时候,缓和在场的气氛。
聂凤智让许世友看看刘涌和孙端夫这灰心丧气的样子,随后说道:“从昨天到今天我们一直在战场上拼命,到现在一口饭都没有吃,本来打了败仗就已经很气馁了,结果您还劈头盖脸一顿骂,这谁受得了?”
聂凤智的一番话表面上看是给刘涌和孙端夫鸣不平,实际上也是给许世友的一个台阶。许世友发了一通脾气,终于可以沉下心来思考问题了。战场上拨云诡谲,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,想到这里,许世友有些愧疚。
于是许世友赶快招呼刘涌和孙端夫留下来吃饭,餐桌上众人推心置腹的一次交谈,总算让这次“危机”,转危为安。
聂凤智看着大大咧咧,但是却粗中有细。保留了这次对话中两方人的面子,无怪许世友会这么器重聂凤智。
1945年,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年份。这一年抗日战争走向结束,作恶多端的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。
投降之后的日本人分批次撤离中国,这一时间段,聂凤智也奉命前去接管青岛。
聂凤智到达青岛之后,意外的发现日本人还留在这里。
按照规定,聂凤智到达青岛,需要迅速向上级报告青岛目前的情况。当时全国上下一片欢欣鼓舞,打了胜仗的聂凤智也十分痛快。
于是在接下来的汇报中,聂凤智给许世友开了一个小玩笑。
明明日本人还没有完全撤退,聂凤智却说,自己已经率领部队进入了青岛。
许世友听完聂凤智的回答,问他为什么要进入青岛。不怪许世友这么问,按照规定,应当是日本先撤出青岛,聂凤智才能进入。而聂凤智一边表示“日本人还没有完全撤离”,一边却又说,“自己已经率领部队进入青岛”,聂凤智的这一行为,妥妥是违抗了军令。
“军令如山”,但是许世友却没有因此责怪聂凤智,只说,“没有搞清楚敌情,你就这么快进去了?”
许世友是聂凤智的上级,他的话自有一番威慑力。感觉到许世友隐隐有些生气,聂凤智及时停止了这个玩笑。他向许世友表露了实情,表示驻扎在青岛的日军尚未完全撤退,因此聂凤智所带领的军队并没有选择进城。
听完聂凤智的话,许世友淡淡地说:“打不了就算了。”看上去并没想责怪许世友的谎报军情。
许世友和聂凤智的战友之情如此深刻,对二人来说,对方既是战友,又是知己。文章开头所讲述的那件事,叶剑英之所以会询问许世友是否还能指挥南京军区,除了许世友是南京军区的第一任司令员以外,其实还有很深刻的历史原因。
叶剑英为什么会这样问
毛主席去世的时候,正是多事之秋。不安好心国民党想要趁此机会搅乱一池清水,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国内环境,中央也开始联合相关人员进行人员布置,积极练兵,随时准备应对可能产生的突发情况。
然而在战场上光有好的士兵只能获得一半的先机,另一半则需要从将领上下功夫。“兵熊熊一个,将熊熊一窝”,说得就是这个道理。
南京军区地理位置优越,守住南京就相当于包围了东南。很少有人知道,南京军区的第一任司令员是许世友。1955年,刚从朝鲜战场回国没多久的许世友就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司令员,领导人对许世友寄予厚望,许世友也没有辜负领导人的信任,自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姨来,许世友就牢牢记住了自己的使命,保家卫国,造福一方。
许世友是农民出身,即使后来当上了南京军区的司令员,许世友也改变不了淳朴、节俭的一身气质。
许世友朴素惯了,每天都穿着军装和解放鞋,虽然是司令员,睡的却依旧是木板床。
在南京军区的日子,有一天彭德怀元帅正好因公务路过南京军区,便想着和许世友吃一顿饭。在家宴上,许世友只拿出了四道家常菜招待彭德怀,其中一道还是豆芽菜。
这些最普通的菜肴摆上桌,难免会被外人说些“不气派”的话,但是彭德怀却十分高兴,对许世友的这一行为进行了高度赞扬。
许世友在南京工作了18年,1973年年底,各大军区司令员对调,许世友被指派前往广州军区。
1976年,毛主席逝世。叶剑英在许世友即将返身广州军区的时候和他进行了一次交谈,这也就是文章开始所说的那件事。
许世友的回答很有意思。他说,“司令员是我的保镖”,南京军区司令员聂凤智真的是许世友的保镖吗?当然不是,之所以许世友会这样回答,完全是一句玩笑话,这旨在凸显许世友和聂凤智的关系好,如果叶剑英之一派许世友会选择南京军区,聂凤智也会很痛快。
有了许世友的回答,叶剑英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。很快,叶剑英就下达了命令,将南京军区的指挥权转移到许世友手中。
这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:1973年毛主席执意安排军区司令员对调,是因为担心“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会油”,为什么才短短几年过去,叶剑英又要安排许世友重新回到南京军区呢?
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会油
这其中,既有历史原因,又有地理原因。毛主席去世之后,国民党蠢蠢欲动,大家都知道南京曾经是国民党人的“老巢”,所以党中央担心国民党人会借机在南京作乱,所以必须要一个“能镇得住场”的人坐镇南京,聂凤智的军事实力不俗,但是和战功赫赫的许世友相比,终究弱了一点。
南京坐镇东南,守住了南京,就守住了国民党人一直垂涎的“基地”,所以让许世友坐镇南京军区,势在必行。
以叶剑英为首的领导人们对许世友寄予厚望,许世友也不负所托,稳住了南京军区,守护了一方安宁。
许世友是河南人,但是面临退休的时候,许世友一没有选择返回河南居住,其次也没有选择来到北京居住,而是向上级打了报告,表示自己决定定居南京。
许世友为什么会在晚年选择定居南京?这个问题,各界有着很多的说法。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,聂凤便就职于南京。
虽然河南是许世友的故乡,但是家乡的父母早已去世,家乡没什么值得许世友留恋的,而北京虽然有优越的生活条件,但是毕竟是自己不熟悉的地方。
南京这座城市对许世友来说,毫无疑问是特殊的。他在这里工作过很多年,最好的朋友聂凤智也在这里工作过。退休后的许世友闲不住,打算写本回忆录,南京是他熟悉的城市,这座城市当中也有他许多熟悉的老战友,毫无疑问,这对编写回忆录是十分有帮助的。
聂凤智知道许世友喜欢喝酒,每次聂凤智去看望许世友,手上可以不提水果,可以不提营养品,却唯独不能不提酒水。
许世友退休之后,南京举行了一次很盛大的阅兵。聂凤智多次邀请许世友一同参与阅兵,但是都被许世友拒绝。
谈到为什么不肯参加阅兵仪式,许世友挥一挥手,表示“我怕抢了聂凤智的风头”。
成年人的世界总是有太多的“我没空”,“风头”一说很有可能只是托词,聂凤智没有气馁,而是再接再厉,他的孜孜不倦最终还是让许世友送了口,答应参与到这次南京阅兵当中去。
阅兵仪式上,聂凤智并没有让许世友当背景板,而是拿起话筒向参与仪式的将士们宣布了许世友特来参会的消息,台下掌声雷动,许世友的心里别提多满足了。
1956年,新中国建立没多久,由毛主席牵头,136位中央领导人和党内外同志都签署了一份火葬倡议书,许世友赫然在列。
领导班子签署倡议书,本身是为了给其他人做表率,但是1985年许世友逝世之前,却一再表示,自己要土葬,不要火葬。
许世友早年外出当兵,很少回家探望母亲。后来许世友的母亲去世,许世友也因为在外工作,无法回乡见母亲最后一面。
愧疚的许世友表示自己活着的时候不能尽孝道,只能寄希望死后可以和母亲在一起。
许世友一番话让领导人十分为难。倡议书在前,如果给许世友开了这个先例,难保其他人不会效仿,如果人人都这样,那么火葬倡议书不就成为一纸空谈,还怎么继续在民间推行呢?
许世友直到临死之前,还在念念不忘自己能够和母亲葬在一起,为此他曾经多次上报,许世友去世之后,最终由邓小平拍板,同意了许世友土葬的请求。
与此同时邓小平针对许世友的去世,也提出了五大要求,力求淡化许世友土葬这一事件。
1985年11月9日,许世友在河南老家悄悄下葬。许世友下葬这件事,远处的人不知道,但是许世友的同村邻居不可能不知道。
许世友生前为新中国的过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,老百姓感谢许世友的付出,经常前来拜祭许世友,来拜祭的人越来越多,一年之后,原本不曾立碑的许世友,在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和徐向前的牵头下,拥有了自己一块墓碑。
许世友去世不到十年,聂凤智也溘然长逝。革命友谊在时间的流逝中开出了绚烂的花,许世友和聂凤智这对亲密无间的老战友什么是股票的杠杆,他们的故事至今读来,依旧让人热泪盈眶。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