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专享、元宵节专享……每逢重要节假日,一些理财机构会推出特别款理财产品,以一定的收益率优势来增强产品竞争力。“我行推出的春节专享理财产品,业绩比较基准会比同期限、同类型的理财产品高出5到10个基点。”某中小银行资管部人士告诉记者,该行主要从投资端与渠道端两方面做高产品收益率。投资端方面,会将存量高利率存款等优质资产向该产品倾斜;渠道端方面,会联合该行零售部降低产品管理费与销售费。
事实上,不只是节假日特别款产品,多位银行及银行理财公司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,市场上出现了类似于“橱窗基金”的特别款理财产品——高收益打榜产品,发行前期以高收益率吸引投资者,一段时间后产品收益率将回落。某银行理财公司人士向记者直言:“一切都是为了上量。现在理财行业竞争激烈,有些理财机构怎么夺眼球、怎么好卖就怎么来。”
以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引流
春节假期前后,居民与机构手头资金较为充裕,记者注意到,不少银行及银行理财公司会聚焦客户的资金增值需求,发行春节专享理财产品,业绩比较基准大多在2%—4%区间,其中不乏业绩比较基准上限超3%的吸睛产品。
相较于一般的理财产品,此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往往高出一截。例如,禾城农商行推出的2025年春节专享PR2级理财产品,期限为3—6个月,业绩比较基准为2.2%—2.9%,销售区域为浙江省。而该行同期限、同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2.05%—2.75%。
除了产品名称里明确带有“春节”二字的特别款产品,春节前夕记者走进某股份行网点,该行客户经理小吴还向记者介绍了其他特别款产品,“有理财机构在春节假期前后、年末季末等特殊节点,为了吸引资金,会阶段性提高产品收益率。”
小吴说:“低风险的现管类理财产品,底层资产往往是货币基金或银行存款,注定了此类产品的收益率不会太高。然而,现在有部分新发的现管类理财产品收益率超3%,但维持一段时间后,收益率就会掉到1.5%左右的正常水平。因为前期表现好,这种产品很容易售罄。”
记者打开多家银行App发现,部分银行代销的多只现管类理财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超3%,而一段时间后,收益率出现大幅下跌。
某国有行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记者,此类产品在业内被称为打榜产品,“投资者买理财产品时,最先关注的肯定是收益率表现。高收益率产品很吸睛,非常好卖,银行渠道特别喜欢这种产品。有的理财机构为了迎合渠道需求,特意推出此类产品,也会为自家引流。但我们公司出于求稳的考虑,没有做这类产品”。
高收益率难以长期维持
谈及打榜产品的具体做法,有理财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:“新发产品时,理财机构会控制产品规模,有时渠道端也会帮忙锁定额度。规模小就好做收益,机构将高收益率的优先股、快要到期且收益率比较高的存款和信用债等资产放进去,拉高理财产品收益率。等收益率上来就放开申购额度。由于产品历史业绩好,渠道端自然愿意推荐。但这种高收益率难以长期持续。”
当记者问及打榜目的时,另一家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记者:“现在渠道端在推荐理财产品时做法都比较透明,部分银行会将同类型的代销理财产品放在一起,按照收益率从高到低排序。哪只产品收益率高就放在前面推荐,这就是所说的‘榜’。比如,一款理财产品正常做,收益率始终都是2%左右,可能一直打不了榜。但如果前期收益率超3%,后期掉到1%左右,那么就有可能打榜,登上银行App的推荐首页。”
“现在理财机构都在卷规模,产品好卖才是硬道理。”谈及理财机构做高收益率的动力,不少银行及银行理财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,其来自提高产品规模、增加市场份额的执念。有银行资管部人士向记者表示,有些理财机构推出几款打榜产品,在多家银行销售,从而给客户留下该机构产品收益率较高的印象,吸引更多客户,这有利于旗下理财产品的销售。
“谁拥有更多客户,谁的话语权就更强。”中金公司(601995)研报认为,理财公司仅拥有少量的直销客户,大多数理财产品投资者是银行的客户。银行也希望能够优选全市场的理财产品,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持有体验。因而,在产品销售过程中,银行渠道的话语权往往更强,会对准入产品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。
2024年理财行业产品增量主要集中于短期限固收类理财产品,长期限理财产品和多资产理财产品发行较少。而债市利率持续下行至低位,也让固收类理财产品更加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。上述因素共同导致理财产品竞争加剧,理财规模增长动能难以延续配资平台哪种好一点,从而滋生了部分理财机构的“打榜”行为,以期产品能够获得银行渠道和投资者的青睐。